案例:葛洲壩社區衛生院廢水處理工程
1、項目概況
葛洲壩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廢水主要來源于醫院醫療、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水量10t/d,這些廢水含有對環境有嚴重污染的細菌、病毒、有機污染物和懸浮物等,根據服務中心環評資料,必須處理達到《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466—2005)中醫療機構水污染物規定的排放限值后方可排放。我公司受院方委托,于2019年6月建設了一座廢水處理站,妥善解決了該衛生院的廢水處理問題。
2、進出水水質
3、處理工藝
4、工藝流程說明
廢水經細格柵去除較大的雜物之后自流進入調節池,對水量、水質進行綜合調節,提高對污水處理負荷的緩沖能力,防止處理系統負荷的急劇變化,同時可減少進入處理系統污水流量的波動。
成套一體化A/O處理設備,包含處理單元:厭氧區、接觸氧化區、沉淀區、消毒區、清水區,實現設備集成。
污水經提升泵入設備,流經厭氧區,厭氧區采用生物接觸厭氧法,在厭氧環境下,利用厭氧或兼性菌在水解和酸化階段的作用,將污水中懸浮性有機固體和難生物降解的大分子有機物的水解成溶解性的有機物和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質,小分子有機物再在酸化菌的作用下轉換為揮發性脂肪酸,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
接觸氧化區采用生物接觸氧化法,利用好氧微生物的代謝作用,降解廢水中的COD,同時起硝化作用,有效降低污水中的氨氮。生物接觸氧化法為一種好氧生物膜污水處理方法,該系統由浸沒于污水中的填料、填料表面的生物膜、曝氣系統和池體組成。在有氧條件下,污水與固著在填料表面的生物膜充分接觸,通過生物降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機物、氨氮等,使污水得到凈化。
接觸氧化區的混合液回流至厭氧區,實現反硝化脫氮,同時去除部分 COD。
沉淀池的作用主要是泥水分離,上清液自流進入消毒池,底部污泥部分回流至接觸氧化池,保證系統活性污泥濃度,剩余污泥排放至儲泥池。
消毒池中投加次氯酸鈉,對出水進行消毒處理,保證出水達標排放。
剩余污泥排入儲泥池中。由于醫療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細菌、病毒,需對污泥進行消毒處理后方可外運處置,采用定期投加生石灰進行消毒。